據筆者深入調查分析,通過整理中信證券全部公開信息,淺談有關中信證券的價格行情走勢,供參考!
一、基本概況:
中信證券代碼:600030 證券簡稱:中信證券。
其經營范圍——許可經營項目:證券經紀(限山東省、河南省、浙江省天臺縣、浙江省蒼南縣以外區域);證券投資咨詢;與證券交易、證券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;證券承銷與保薦;證券自營;證券資產管理;融資融券;證券投資基金代銷;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;代銷金融產品;股票期權做市。
所屬板塊:證券廣東板塊、標準普爾、富時羅素 MSCI中國 證金持股、滬股通、上證180_ 上證50_ 融資融券HS300_ AH股、華為概念、券商概念、互聯金融、深圳特區、參股銀行、參股期貨。
二、集團公司概述
強大的股東背景和完善的公司治理體系。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為中信有限公司,是在整合中信集團旗下的證券業務基礎上成立的,在中信集團的全力支持下,從一家中小證券公司發展成為大型綜合化的證券集團。2003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,2011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交易,是中國第一家A股、H股、A+H股IPO上市的證券公司。公司形成了以董事會、監事會、股東大會為核心的、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,確保公司長期保持市場化的運行機制,實現持續健康發展。
自成立以來,公司凈資本、凈資產和總資產等規模優勢顯著,盈利能力突出。投資銀行、財富管理、固定收益、資產管理等各項業務均保持市場領先地位,在國內市場積累了廣泛的聲譽和品牌優勢。多年來獲得亞洲貨幣、英國金融時報、福布斯、滬深證券交易所等境內外機構頒發的各類獎項。
中信證券集團公司情況分享:
1.全資子公司——中信證券(山東)。
注冊資本人民幣25億元,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。截至報告期末(最新公布財務信息,以下各公司同),中信證券(山東)總資產人民幣1,690,136萬元,凈資產人民幣604,098萬元;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18,762萬元,利潤總額人民幣45,010萬元,凈利潤人民幣32,906萬元;擁有證券分支機構70家,員工2,407人(含經紀人、派遣員工)。
中信證券(山東)的主營業務:中國保監會批準的人身險和財產險(航意險及替代產品除外);外幣有價證券經紀業務;證券經紀(限山東省、河南省);證券投資咨詢(限山東省、河南省的證券投資顧問業務);融資融券;證券投資基金代銷;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;代銷金融產品(限山東省、河南省)。
2.全資子公司——中信證券國際
中信證券國際,實收資本651,605萬港元,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。截至報告期末,中信證券國際總資產約合人民幣10,347,693萬元,凈資產約合人民幣821,887萬元;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約合人民幣435,438萬元,利潤總額約合人民幣68,190萬元,凈利潤約合人民幣61,428萬元。在香港擁有分行4家,員工2,048人(含經紀人)。
中信證券國際的主營業務:控股、投資,其下設的子公司可從事投資銀行、證券經紀、期貨經紀、資產管理、自營業務、直接投資等業務。
3.全資子公司——金石投資
金石投資的主營業務:實業投資;投資咨詢、管理。
4.全資子公司——中信證券投資
中信證券投資,注冊資本人民幣140億元,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。截至報告期末,中信證券投資總資產人民幣2,156,893萬元,凈資產人民幣1,603,473萬元;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712,530萬元,利潤總額人民幣79,552萬元,凈利潤人民幣60,273萬元;員工28人。
中信證券投資的主營業務:金融產品投資、證券投資、股權投資。
5.子公司——中信期貨
中信期貨,注冊資本人民幣1,604,792,982元,公司持有93.47%的股權。截至報告期末,中信期貨總資產人民幣3,531,932萬元,凈資產人民幣410,084萬元;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37,110萬元,利潤總額人民幣53,340萬元,凈利潤人民幣40,369萬元;擁有分支機構43家,員工1,043人。
中信期貨的主營業務:商品期貨經紀、金融期貨經紀、期貨投資咨詢、資產管理、基金銷售。
6.子公司——華夏基金
華夏基金,注冊資本人民幣2.38億元,公司持有62.20%的股權。截至報告期末,華夏基金總資產人民幣1,034,172萬元,凈資產人民幣809,925萬元;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373,319萬元,利潤總額人民幣144,570萬元,凈利潤人民幣114,002萬元;員工989人(含派遣員工)。
華夏基金的主營業務:基金募集,基金銷售,資產管理及中國證監會核準的其他業務。
三、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和完整的業務體系
四、股市跌宕沉浮意味著較好的發展機遇
從外部環境分析,目前影響A股走向的,主要來自于地緣局勢的沖擊、美聯儲加息預期、全球疫情反復以及高油價助推通貨膨脹壓力抬升等因素。另外,針對中概股企業,還牽涉到《外國公司問責法案》的實施,并對部分中概股企業帶來了摘牌退市的風險預期。這些因素對市場投資情緒難免會構成不少的沖擊影響,同時也會影響到市場資金的風險偏好水平。
但是,從政策層面,證券行業卻面臨著較好的發展機遇。一是國企改革由試點逐步走向全面推開,電力、石油、民航、電信、軍工等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邁出實質性步伐,需要股權并購、資產重組、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投行服務;二是政府力推的 PPP 領域需要股權投資基金、項目收益債或公司債、夾層融資、資產證券化等融資工具;三是社保改革加速長期資金入市,預計養老金入市可給A股市場帶來人民幣6,000 億元的增量資金,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前景廣闊;四是國家“一帶一路”戰略進入加速落地期,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、能源資源開發、產業投資等需要綜合化的金融支持;五是隨著深港通的推出,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已基本對所有國際投資者開放,為證券公司跨境投融資服務帶來業務機會。
從發展趨勢來看,自去年四季度以來,全球股市已經開始出現高位滯漲的表現。步入2022年,全球股市的走勢呈現出較強的聯動性,在A股快速下跌的背后,美股港股以及歐洲股市的整體表現并不樂觀,全球股市基本上處于深度調整的狀態之中。
但是,與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相比,A股市場的內部環境卻溫和不少。在GDP增速目標確定為5.5%左右的背景下,實際上強化了未來穩增長的預期,未來國內的貨幣政策并不會發生大幅收緊的風險,為股票市場的走勢營造出有利的環境。正如中信證券的研究分析,當前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與歷史和全球可比估值水平嚴重背離,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目前A股市場逐漸具備投資的價值。而且,近年來A股市場的擴容步伐有升無降,而股市持續擴容壓力,也從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股票市場的存量流動性,從A股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,應該要均衡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的發展,市場擴容指日可待,資本雄厚的幕后,市場的拋壓減輕,厚積薄發,未來可期!